栽培技术
1. 培养料配方
废棉绒50千克、麸皮20千克、饼肥3千克、尿素0.7千克、磷酸二氢钾0.2千克、生石灰4千克。
2. 发酵
鸡腿菇属腐生性真菌,栽培料须进行发酵处理,以利于菌丝吸收发育。根据配方将原料称重,按料水比1.0:1.3加入清水并充分搅拌均匀,做出截面为梯形的料堆,料面高0.8~1.0米,底宽1.2米,长度不限(如气温在10℃时,可适当加宽、加高)。在料堆上部用4~5厘米锤形木棒每40~50厘米打孔至料底,以免造成厌氧发酵,并加盖覆盖物发酵。使料温达到55~60℃,保持24小时即可翻堆,连续发酵2~4次,以保证培养料全部发酵腐熟。翻堆时,要检查基料失水情况,并根据气候状况按1:0.1~0.2料水比加水,经7~10天完成堆积发酵,最后摊开料堆,排出废气,当料温降至30℃即可上畦栽培。
3. 做阳畦,覆土,栽培
做成东西走向的畦面,畦宽1.0~1.5米、深0.2米,长度不限,留30厘米走道。栽培前,对畦面浇足大水,待水渗透后撒石灰粉。上料前先在畦底撒1层菌种,用种量约占总用量的20%,铺1层培养料,用消毒的铁锨或木板压实、压平,使料厚约10厘米,撒第2层菌种,用种量约占总用量的30%,然后再铺1层培养料,并压实、压平,使料厚约20厘米,最后把剩余的菌种采用穴播法播于料面,使其与料面持平或略低,再将料面压平压实,播种完毕,覆1层厚2厘米的田园土,盖1层报纸,1层塑料薄膜,待菌丝爬满第1层土后,再覆第2层厚约3厘米的田园土,重新盖报纸、塑料膜等,继续发菌。
4. 出菇管理
(1)春季管理
①温度。鸡腿菇丝在3~35℃均可生长,适宜温度22~25℃。鸡腿菇菌丝的抗旱能力相当强,冬季-30℃时,鸡腿菇菌丝也可以安全越冬。温度在35℃以上菌丝发生自溶现象。子实体的形成需要低温刺激,但温度在9~25℃时,子实体易形成,商品性好。低于8℃或高于30℃时,很难形成子实体。
②湿度。鸡腿菇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发菌期间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生殖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
③空气。鸡腿菇属好气性真菌,菌丝体和子实体发育期间均需要新鲜空气,子实体发育阶段,尤其应注意通风换气。
④光线。菌丝体在黑暗环境中生长良好。子实体生长则需要散射性光线,强光照射对其生长不利,适宜的光线强度为150~180勒。如光线增强,子实体老化速度快,色泽暗淡,影响品质,因而不可盲目增大或缩小光线。
⑤酸碱度(pH值)。鸡腿菇菌丝生长的pH值为2~10,最适宜pH值为7.0~7.5。
(2)越冬管理
进入冬季,鸡腿菇子实体不再生长,为了维持其休眠状态,须保温保湿。于菌床上覆盖厚3厘米的树叶或有条件的可加盖1层草帘,这样既保温保湿,又能给菌丝以新鲜空气。5~7天给树叶和走道喷水加湿,保持菌床湿度,保证料面不结冰,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并保持棚内温度,使其在0℃以上。翌年4月,棚内温度回升到7~15℃,将树叶草帘揭开,并加强通风换气,供给~定的散射性光线。温、湿、气、光条件适宜,1周左右将进入生殖生长阶段。
5. 适时采收
当子实体长至7成熟时,手捏上部不软、无空隙、无鳞片翻卷,菌盖部分光滑洁白或有极少褐色斑点时即可采收。采收时,要连根拔起,不可切断菇脚留在覆土内或基料上。采收时手持菇柄旋转拔起,随即清理菇脚泥土杂物即为初级商品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