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
1. 菇房建设与消毒
平菇喜温,冬季气温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一般采用温室种植,菇房可选用目光能温室或塑料大棚,经过整改,具有保温、加湿和通风便利的普通房子也可作为平菇的栽培场所。每次菇房使用前,都要打扫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灭菌。
2. 培养料制备
培养料选择尤为重要,其是平菇生长的营养供给源,决定了平菇能否获得优质高产。
(1)栽培原料与辅料选择
栽培原料可选用锯末、麦秸、棉花壳等,经过曝晒以后再粉碎成2~3厘米的小段,用1%~2%石灰水浸泡消毒约10小时,控干水分后调节pH值为7.0。平菇栽培原料经处理后可添加辅料。辅料共分为5种,分别为:麸皮、石膏、石灰、尿素、过磷酸钙。麸皮使用量10%~20%,供应氮素;石膏使用量1%~2%,促进有机质分解,调节pH值;石灰具有中和酸和杀菌作用;尿素用量不高于0.3%,具有提供氮素的作用;过磷酸钙用量1%~2%。
(2)培养料配制方法
培养料的碳、氮比应控制在40:1,培养料配好以后要立即灭菌,否则容易发酵。配制方法包括:一是以锯末为主的配料方法。锯末使用前要用2%石灰调湿配制,再经曝晒,使其陈腐,即可使用,具体培养料的配制比例是:锯末78%、麸皮5%、石膏粉1%、白糖1%。二是以麦秸为主的配料方法。具体培养料的配制比例是:麦秸50%、树叶26%、麸皮20%,石灰、石膏、白糖各1%,尿素0.2%。三是以棉花壳为主的配料方法。具体培养料的配制比例是:棉花壳50%、麸皮5%~15%,石膏、过磷酸钙各1%。
3. 装袋和灭菌
将培养料按照配方比例混合拌匀,料水应控制在65%左右。然后进行装袋。塑料袋大小应依据菇房的面积而定,一般选择20厘米×42厘米的规格。装袋时要向四壁和边缘压紧,形成中间松四周紧、两端紧中间松的模式,松紧适度才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装袋后,用直径2厘米、长5厘米的木棒或玉米芯插入料两端,将袋口内外擦拭干净并扎紧袋口,准备灭菌。灭菌时,锅中加水后将料袋稀松地摆放与锅内架上。为防止培养料变酸腐败,灭菌之初应加大火力,使水温迅速上升至100℃。持续8~10小时。当温度下降至80℃时,即可取出料袋,放入无菌室,杀菌工作完成。
4. 接种
菌种的选择至关重要,从外观看,一般选用绝对无杂菌、爬壁力强、生长健壮、洁白浓密、菌龄小的种类作菌种。接种前需按常规消毒方法对房间灭菌消毒,用75%酒精对双手及接种工具和塑料袋消毒,之后用石碳酸喷雾消毒1次,最好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接种。接种时料内温度应低于30℃。接种过程应迅速,以防污染。接种完成后立刻扎紧袋口。之后,将栽培袋在石灰粉上滚动1遍,保证袋上的小孔全部被石灰粉填充,防止杂菌侵入。接种量应尽量大,保证菌丝布满培养料表面,可有效防止杂菌污染。
5. 日常管理
培养室温度以25~28℃为宜,料内温度不能超过30℃。料袋放置以7~9层为宜,若放置过多,易造成烧菌。菌丝于接种后3~5天开始吃料,应多观察,及时清除杂菌。接种后8~10天,应注意开窗通风,但仍要注意以保温为主。一般5~8天调换料袋位置1次。以促使菌丝生长整齐、30~35天即可准备出菇。在培养过程中若出现菌丝完全不吃料,则可判断是菌种存在问题,应更换菌种或重新接种;若菌丝吃料速度较慢,可能是培养料过湿或菌种衰退引起的,应注意通气。
6. 出菇期管理
出菇期应保持相对湿度为80%~90%。出菇期直接关系到平菇产量高低,应加强管理。
(1)催蕾分化期。
该阶段应保持料温为18~20℃,不可超过25℃,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通气状况良好。将袋口培养料表面换上直径5厘米左右的塑料编织绳套环,外面包上干净纸张。
(2)原基期。
该阶段内应加大空气湿度,增加地面及墙壁的喷水次数,但禁止直接向料袋上喷水,以免造成原基死亡。
(3)桑椹期。
该阶段持续时间2~3天,不宜浇水,但要控制相对湿度。
(4)珊瑚期。
该阶段是决定成菇率的关键时期,应谨慎管理。具体操作要注意以下2点:一是既要保证通气良好,又要保证菇体于套环中生长有充足的养分供应,在取掉套环上的包裹纸时保留套环即可。二是喷水保湿。掌握“轻、勤、细”的原则。增加空气湿度,但不可往菇体上喷水。
(5)伸长期。
该阶段仍应注意保湿通风,喷水以每天3~4次为宜,每天通风1~2小时。为避免菌盖色黑而影响质量,应注意遮荫。
(6)成熟期。
前期可直接向菇体喷水,以“少、细、勤”为原则,后期严禁向菇体喷水,为保持菌盖鲜嫩,采收前喷细水1次。
(7)间歇期。
1茬菇采完后,应及时清理,将菌料稍稍压实,用干净的铁丝划动。为保证菌丝充分恢复并积累养分,2~3天内停止喷水,3~4天后喷重水1次,以空气相对湿度80%~90%、温度18~20℃为宜。
(8)后期埋土出菇。
清理料筒两端,脱去塑料袋浸透水,将菌筒排成1行置于沟内,覆细湿土厚1~2厘米,洒少量清水后覆盖薄膜。为保持湿度,沟内应浇水。出菇完成后就地翻耕,混于土中,可提高土壤肥力。
备注
《现代农业科技》,-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