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与种植专家-农业户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

西北地区主要生态经济问题

时间:2014-09-25 14:07:58  来源:  作者:

本区种植业以旱作为主,水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甚小,加之自然灾害频繁,总的来说生产水平不高。以三元种植结构来分析,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重为59:21:20,其中饲料作物中的饲料粮(玉米、大麦、薯类)的利用率约为80%。由此可以看出,按照三元结构的观点,本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结构就目前来说,基本上是合理的。但从生产水平来看,土地生产水平不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同时土地生态功能差,用养脱节,农业生产缺乏科学性。羊在本区占有绝对优势,本区羊的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饲料的主要来源是牧草,对种植业的依赖程度小,而对种植业依赖程度大的大牲畜和猪则在该区显得相对薄弱。一方面它们的饲料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的籽实和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及其副产品,同时另一方面它们也是农作物肥源的主要提供者,是实行农牧结合的主体。 本区由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旱涝灾害日趋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日趋减少。不仅造成农畜产品的供需矛盾,农业自身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此外,商品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进展缓慢,各地区都缺乏能够带动本地区经济起飞并富有本区特点的产业,地区农业优势部门没有真正形成。因而生产布局过于分散,单产偏低,商品率低,效益差,农副产品也不能得到合理的综合利用。 农牧结合的必要性是由农牧结合的基本功能所决定的,它是我国农业由农村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西北农区的农牧结合的必要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1)西北农区的农业生产特点更需要实行农牧结合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效益。西北农区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水和肥。由于水资源短缺加上降水少且分布不均,旱地占耕地的97%左右,作物以旱作为主。因此,旱地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适合本区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实现农业高产稳产,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有效途径。该区的农业生产一方面受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走旱作农业的道路,而另一方面却又背离了旱作农业所必需的科学性,只用不养,广种薄收,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资源破坏、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农区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为黄褐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耕性好,如有机质含量高,可大大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效力,构成较好的土壤团粒结构。但是部分地区土壤肥力减退严重,如山西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的只占25%,其余大部分土地有机质含量不到1%,有相当一部分低产土地有机质含量在0.2%以下。由于牲畜少、有机肥不足的局面不变,低产面貌也变不了。山西省西山地区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总土地面积4.62万平方公里,有3.1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8.2%,年平均土壤侵蚀量每900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高达2.9亿吨,占整个山西省输入黄河泥沙总量的85%。年每亩冲蚀表土0.7~1厘米,约4.5吨,流失氮素2.25公斤。因此,实现西北农区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只有科学回到科学地旱作农业的轨道上来,实行农牧并举,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2)社会需要决定了农业生产必须实行农牧结合,而只有体现市场经济的社会需求才能促进农牧结合的发展。人类对动物产品(肉、蛋、奶、皮、毛、绒)及植物产品(谷物、豆类、纤维)的不断需求不仅规定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同时存在,而且推动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西北农区地处我国内陆及西北边疆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都远不及东部和沿海开放地区,加之改革开放起步晚速度慢,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农业区域经济的外向性差,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业商品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家庭平均每户主要农副产品的商品率,猪为28%、牛羊为8%、禽为34%、蛋为50%、奶为49%,粮食基本上是自给型的,甚至部分地区还需调入,大部分地区仍处在传统式的自给和半自给经济阶段。农业市场尚属半自给性的地方小市场,传统式的农业向科学的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还缺乏内在的冲动力。 (3)农牧结合是农村发展致富的重要途径。这种经济功能是现代农业发展与变化的动力。种植业与畜牧业是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合理安排生产,它不仅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土地农产品的数量并可提高品质。

    共有条评论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CopyRight 农业户 http://www.nongyehu.com 版权所有
    吉ICP备110017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