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列车载着20世纪的沧桑巨变已驶入2l世纪的征程。有人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未来的竞争是世界级的质量竞争"。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质量管理是各类行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就新世纪种子质量管理特点与发展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旨在与广大同仁交流与商榷。
1 新世纪种子质量管理特点
1.1 发展阶段高级化 纵观国际、先进国家的质量管理工作大体分三个阶段:即初级的质量检验阶段,也叫做"事后检验"阶段;中级的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即"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质量进行预测和控制";发展到现在的高级阶段即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也叫做"三全"管理(即全员、全过程、全部门参加的质量管理)。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国际上成功的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必将使我国的种子质量管理工作步入高级的发展阶段。
1.2 思维观念国际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未来的种子市场必将国际化,原有的局部的、地域性的种子经营格局定被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大市场所取代,种子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也必然会是国际化的。因此,种子质量管理工作也必须顺应这个趋势,思维观念、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检测手段都要与国际接轨;管理水平要向国际看齐,管理人员的素质要高、知识面要宽;检验仪器设备、技术方法必须与国际接轨;检验证书和质量认证机构必须能够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只有这样,国内的种子企业才能立足本国,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质量管理方面国际化的典范就是TQC(全面质量管理)和IS09000质量认证制度。任何国家和民族必须遵循TQC和IS09000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
1.3 工作内容标准化 未来的种子和种子企业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有效控制质量的方法。根据经验证明,贯彻"质量标准化"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它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广泛地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因为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实现形式就是通过制定标准文件,贯彻执行标准文件,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有效的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二是质量认证。如果说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达到标准化的途径,那么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达到标准化管理的途径则是质量认证。 谈到质量认证,自然会想到IS09000认证及其系列标准。IS09000族标准是当今国际普遍执行的标准,这对所有希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企业,都是适用的。种子企业当然也在其中。ISO认证则为企业展示自身质量管理水平,提高质量信誉提供了证明,认证证书受到国际公认。我国已经等效采用了、该标准,并制定GB/T19000-19004国家标准。此外我国即将推行的种子质量认证制度,也是ISO认证体系中的一员,它将会给未来的种子质量管理赋予新的手段。 三是种子标准化,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内容。它包括品种的选育、品种的特征特性、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贮运、种子包装、种子检验等方面的标准。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种子标准,但体系还很不完善,内容还不能涵盖未来种子产业链条的各个关节和工序,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更无法达到全面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因此,质量标准化工作将是21世纪种子质量管理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
1. 4 检测技术科技化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时代,生物技术在科技竞争中崛起,种子是物化科技成果的载体。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农作物品种性状的改良工作已卓著成效,许多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的运用阶段,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不断扩大,转基因作物品种不断出现,给质量管理,检测方法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必须研究和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技术,包括DNA分子标记技术、蛋白凝胶电泳、同工酶电泳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等手段快速、准确地开辟一条检验新途径。
1.5 管理手段法制化 未来种子市场竞争是种子质量的竞争,种子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与种子质量息息相关,而种子质量又与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相连。因此如何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如何保证种子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有关种子各方的合法权益、合理处理质量纠纷,实现"质量一效益一质量"的良性循环,唯一的办法就是法制管理,法制面前人人平等。 就目前情况看,我国有关质量的基本法律已经具备,《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等确立了我国质量管理的基本法律框架,《种子法》对种子质量的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随着种业经济的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将不断完善。
1.6 信息交流网络化 信息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种子质量管理工作,将会通过有形的网络把人员、部门、过程、手段和无形的质量体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质量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和反馈、质量隐患可以及时地被发现和排除,质量事故将会大大减少,管理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1.7 工作效率快速化 为了适应标准化的要求,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否则标准越多,就越会对企业的行动造成障碍。因此,就要求管理的手段和效率必须自动化、快速化,才能适应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快节奏,保证管理活动的高速度。如管理活动中大量数据统计、检验方式由传统的事后检验转为事前预控、售后跟踪监测等等,这就需要检验方法必须快速、准确。 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种子质量管理和检验活动的自动化、快速化提供了可能。大量的质量信息数据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管理指令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及时可靠的传达,种子检验可以借助高科技方法和设备得以快速完成,必然会加速质量管理工作效率和提高工作质量。21新世纪种子质量管理发展对策
2.1 更新两个观念
2.1.1 质量观念的更新 新的质量观念应该是大质量的观念,即全面的质量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展。种子质量含义不仅局限于净度、水分、发芽率、纯度、生活力、重量等传统内容,还扩展到种子的外观色泽、包装、标签、标识,而且还包含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固有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利用种子再生的商品(粮、棉、油、瓜、果、菜等)的品质、适口性、安全性,还包括种子企业的质量体系、服务质量和质量信誉。2l世纪,我国的市场经济将更加趋于完善,农业产业化、种子产业化势不可挡。而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早已提出"21世纪是质量世纪"、"质量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动力"、"未来竞争是世界级质量竞争"等口号,许多国家包括我国的许多行业已经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面对这个形势,如果我们还没有这种紧迫感,还不及时更新质量观念,奋起直追,可想而知我们的民族种业就会发展乏力,优势尽失。
2.1.2 管理观念的更新 新的管理观念应该是大管理的观念,就是指政府对种子质量的宏观管理和种子企业内部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大管理观念的核心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政府在实施宏观管理时,主要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种子质量管理体制,为企业提高种子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对企业采取的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质量认证(质量监督检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来完成。而企业则是在政府的管理和有关行业组织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其内部实行全体部门和全体人员参加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重视规章制度、文件、手册等形式上的有形管理,更要注意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效果。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胜劣汰,而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应当对"管理"的含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2 达到三个统一
2.2.1 宏观与微观质量管理的统一 宏观管理是指政府、行业质量组织(质量管理协会、质量认证机构、质量检测中心等)对企业实施的管理。微观管理是指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宏观管理负责规范整个行业和相关企业的行为,使生产经营活动不致偏离质量这个中心。微观质量管理直接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出现质量问题,预防隐患。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提高种子质量。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协调一致,两者的共同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2.2.2 专职与非专职质量管理的统一 专职指专门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人员。非专职是指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所有与质量有关的行政、服务、后勤部门及人员。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部门、全员、全过程管理"的"全"字,就是指质量是企业全体的事情,在日本,质量管理被称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 在我国现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专职管理和非专职管理脱节。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多数没有专职种子质量管理机构,即便有这种机构,其职责和权限也十分有限,而其他部门和人员则认为质量是质检部门的事情,与他们无关。如果两者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那么种子质量隐患就得以有效控制,从根本上消除。
2.2.3 质量与效益的统一 未来种子市场竞争就是质量的竞争,有了质量就可以取得信誉,有了信誉才能占有市场,有了市场才能获得经济效益,有了效益企业才能发展,这就是质量与效益的统一。
2.3 做到四个加强 如果说上面谈到的两个观点是质量管理工作的"软件"建设,那么下边谈到的四个加强即为质量管理工作的"硬件"指标。
2.3.1 加速机构改革,明确管理职责,争取政策扶持 随着《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彻底破除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种子行业"二块牌子、一套人马"政企不分的旧体制。《种子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种子行政执法机关"。辽宁省明确规定:种子管理机构依法受省农业厅的委托承担种子质量管理职能,管理与经营分开。这样根本上解决了种子行业中存在的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状况,有利于提高质量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然而,种子管理与经营分开后,管理所需经费再不能依赖于种子经营,种子管理经费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需要争取政策扶持,根据种子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保证现有机构和编制基础上,加大财政支持,把开展质量管理的经费和专项事业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质量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3.2 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种子质量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种子质量好坏的关键性因素,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我国的种子质量就有了保障。在这里所谈的质量管理人员,不仅指《种子法》规定的种子检验机构的种子检验人员,也包括企业内部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一切与种子质量有关的人员,培养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独立作战的工作能力;有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要加强管理,有计划培训,定期考核,不断提高。
2.3.3 加大投入,完善设备,增强综合检测能力 "九五"期间,通过国家实施"种子工程",由国家投资近2亿元,按行政区划建设了多个农作物种子检测中心,为全国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网络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随着WTO的加入,国际多边、双边种子贸易不断增多,对种子质量的检测项目会愈来愈多,范围会愈来愈广,我国现有的检测能力和设备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有计划的加大投入,加强基础建设,按照[ISO/IECl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加入国际种子检验协会,使质检机构的检验报告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为发展民族种业,占领国际市场提供保证。
2.3.4 加快推行种子认证制度,促进种子产业发展 要增强种子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很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要改革我国现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实行种子认证制度,它是种子质量的保证制度,是保证和生产高质量农作物品种种子和繁殖材料的一种方案。它不仅是国际上发达国家已走过来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公平、客观的评价种子质量,引入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增加政府宏观管理的新手段;它可以有效地增强种子企业自身的质量意识,调动企业自身积极性,推动种子企业规范自律行为;它可以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制度,消除我国种子进入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种子产业化向纵深发展。